我曾经参加过一次社区志愿者活动,回来后跟朋友提起这个活动。朋友问我目前的职业是不是义工?我解释说我是社工。他只是随口回答:“哦。”这是在2023年发生的事情,但社工的概念仍然没有深入人心。
我是一名社区矫正社工。每次与新入矫的社区矫正对象接触时,尽管我已经表明自己的社工身份,但他们仍然叫我“义工”,认为我是免费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实际上,因为他们对社工不了解,常常导致许多伦理困境。不过,我见招拆招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什么是社工。
一瓶水引发改变
某年夏天,我带领社区矫正对象在公园开展公益活动,服务内容是清洁公园垃圾,美化公园环境。做好活动前动员后,我让服务对象按照计划和安排的区域进行服务。其中,服务对象甲发现我没有带饮用水,于是买了一瓶水递给我。出于职业操守,我没有当场接受,而是注意到旁边正在全身心进行公益活动的服务对象乙,乙也没有带饮用水,于是我与甲商量是否可以将饮用水给乙。甲看着乙对着我点了点头。
活动结束后,我建议团队召开会议,分享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让大家交流意见。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类似问题的出现:一是争取矫正中心的资源,为服务对象外出活动准备饮用水;二是如果矫正中心无法提供饮用水,活动前提醒服务对象自备饮用水;三是社工自带饮用水,避免陷入两难困境;四是培训社工遇到类似问题时的应对办法。
一次签到促成规范
有一次公益活动,服务对象丙在活动结束后才赶到,给我打电话,想要签到打卡。我告知其签到位置,让他到现场签到。丙表示自己是驾车前来的,他所在的位置属于临时停车区,不能停车太久,因此无法前往,希望我过去找他。丙所在位置属于快速路路边,我需要横跨马路,存在一定的风险。我拿着签到表看准时机冲了过去,到达丙的位置时,丙正笑嘻嘻地看着我。出于责任心,我还是耐心询问了其迟到的原因,然后将签到表递给丙。丙想要签准时参与活动的时间,但我及时制止了他,并向他陈述了原因。丙最终也同意了。
不给服务对象签字或者让迟到的服务对象签按时参加活动的时间,都是违反规定的,也是对其他正常参加活动的服务对象的不平等和不尊重,这会导致服务对象对社工产生不信任,不利于服务的开展。我回去后及时将问题向矫正中心反馈,同时利用团队会议提出了规范行为的建议提交给矫正中心。得到矫正中心的认可后,我利用给服务对象开展个案、小组、集中学习等机会及时传达相关的行为规范给服务对象,这既保证了服务对象的知情权,也杜绝了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
一场对话阐明伦理
在一次集中教育学习活动上,当时是中场休息时间,服务对象丁眉头紧锁着,我过去询问其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否需要帮忙?丁说想跟我单独聊聊,我让其稍等,然后跟教育学习的负责人说明了情况,将丁引领到个案谈话室。
丁是我长期跟进的服务对象,因此专业关系比较稳定,对我也很信任,到了谈话室刚坐下,丁就跟我坦言他有个女儿,但是一直没有对象,眼瞅着女儿年纪越来越大,担心女儿以后怎么办。为了缓和丁的情绪,我倒了杯水放到他跟前并拍了拍丁的肩膀,鼓励他继续说下去。丁拿起水杯喝了口水说“谢谢,我女儿,你要不要认识一下?”我说“不行,那是违反我们专业伦理的,你是想换一个新社工吗?”丁说“啥意思?换社工?”我说“是啊,如果我跟你有利益上的往来了,那就是违规了,违规了还不得把我换了啊。”丁说“那可不行,那不介绍了,我时间还长着呢,我还需要你的专业服务。”我说“谢谢你的认可,我从你的神情和言语中看得出来你对你的女儿感到很自豪,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多跟她沟通,深入了解女儿的想法,而不是盲目地介绍?尝试走进你女儿的世界,换位思考一下,女儿想要的是什么,那样或许你当下就不必那么困惑了。”丁说“我知道了,我会去跟女儿深入沟通一下,谢谢你,我继续回去参加教育学习了。”
一声感谢知晓原则
有个服务对象戊,在她即将解除社区矫正的时候,悄悄地对我说了一声“谢谢”。声音虽小,但我能感受到她由衷的谢意。她是我跟进比较久的服务对象。从初次接触到她说出这声“谢谢”,每一个细节我都历历在目。
当初她抗拒、拒绝承认社区矫正对象的身份,我就耐心地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她改变认知、接纳自己;当她感到彷徨、孤独、无助时,我就链接资源,促进她参与朋辈、小组和公益活动;当她面临家庭接纳、情感危机时,我就协调婚调、心理资源,一起协同与她直面困难,共克危机,走出困境。解除社区矫正后,戊还想赠送礼物来答谢我们的服务,我耐心地告诉她社工的服务原则和伦理,最终打消了她“送礼”的念头。做社工,一句“谢谢”,足矣。
从上面的几个故事,我想引出几点社工的专业反思。
社工的专业,体现在“言传身教”中。当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大众普遍认为我们的工作是义务的时候,认为我们的职业只是“义工”的时候,我们更要坚信自己是专业的。我们提供的是专业的助人服务。我们优先需要负责的是我们的服务对象,而不是在意别人的眼光。做人的工作,尤其是服务特殊人群的工作不是三言两语或者通过量化的产出抑或高光的数据就能体现的,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最有话语权的。我们要相信我们的服务对象。社工如果在专业上巧舌如簧,等于自吹自擂,大可不必,不如相信自己、相信专业、恪守职责和伦理、不放弃服务对象、平等对待服务对象,在专业中沉淀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应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社工在社区矫正对象中扮演多重角色。为此,我们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作为服务提供者,我们与矫正对象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通过沟通和辅导,协助矫正对象找到问题的根源,制定符合他们自身需要的计划和行动步骤;通过积极参与矫正对象的教育与帮扶,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在整个矫正过程中,我们还是矫正对象的指导者和支持者,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困难,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和自尊;通过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协助矫正对象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重建社会关系,以实现社区矫正的目标。
(文中所有图片素材来源:网络)
您好,请点击在线客服进行在线沟通!